互聯網領域高估值與泡沫?
現如今,在互聯網金融,移動互聯網,線下O2O,大數據以及各種便民的社交、生活類應用開始成為眾多風投機構的投資對象后,一個細分領域的互聯網產品,一旦成為了投資基金或者是風投關注的對象,其議價權就將大大加強,市場估值也會成倍上漲。也許,這幾年沒有哪個行業(yè)的造富速度會有互聯網這么快,而中國首富的座椅也從傳統的制造業(yè),到房地產業(yè),再到如今的互聯網行業(yè)。
互聯網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估值定理呢,和傳統行業(yè)所不同的是,互聯網領域產品的成功之處大多使用的是免費的產品服務來獲得用戶和流量,建立了平臺,然后就可以憑著用戶來和風投機構進行議價,因為不論一個平臺短期內盈利與否,平臺的客戶保有量或者是流量已經足以成為了互聯網產品的護身利器。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高估值定理呢?這和目前國內的資金市場環(huán)境和投資環(huán)境不無關系。其中,隨著股市逐漸走入平穩(wěn),而黃金等貴金屬市場也一直處于低位徘徊,房地產市場也在調控中,這就為社會可投資資金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投資去向的想象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實業(yè)經濟由于利潤過低,金融行業(yè)存在一定門檻,那么這些資金一大部分就通過各種直接或者間接的渠道對接私募和風投,來進行互聯網領域內的投資,而互聯網行業(yè)高估值的慣例也一直在上演。
而今年以來開始席卷投資市場的互聯網金融業(yè)和相關產品,也成為了互聯網領域高估值的又一波代表。截止到7月24日,國內僅互聯網金融領域的投融資事件有38筆;最小金額也有上百萬人民幣,最大金額是今年1月9日人人貸宣布的1.3億美元。該筆投資的領投方為摯信資本。
正如某家風投公司的互聯網金融行業(yè)投資分析人士稱:
“現在找一些初創(chuàng)的互聯網企業(yè)談入資,創(chuàng)業(yè)者對自己的估值非常高。三五個人的一家小企業(yè),可能第一輪融資就要求幾千萬,問他為什么估值這么高,其理由是,與我模式接近的誰誰誰比我融得更多,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泡沫心態(tài),他的報價不是基于自己本身的價值。”
這個和目前國內互聯網行業(yè)以估值論成敗,以上市論回報的邏輯也有很大的關系。對于很多的互聯網產品,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繼續(xù)完善產品的服務,如何繼續(xù)將產品和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并將產品打造成為可以到生活化、商業(yè)化場景中運營。而是以產品的免費和使用獲得用戶的青睞,而后吸引風投資本,最后再有力的時機轉讓或者是讓主流的大互聯網平臺收購。這種高估值和資本投資的收益,固然可以成為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的初衷,但是一旦產品投資失敗,那么高估值帶來的泡沫也就出現了。
或許對大多數人來說,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實在是太驚心動魄了。納斯達克綜合指數從2000年的3月10日5132.52點的峰值暴跌,IT行業(yè)的市值在此后的兩年內蒸發(fā)了5萬億美元。當然,如今的互聯網環(huán)境和2000年的時候已經大有不同, 2000年時期,無論是廣告、寬帶、物流等都處于發(fā)展極不完善階段,缺乏可持續(xù)盈利的商業(yè)模式。如今,互聯網公司的盈利模式比以往更加清晰,比如游戲、廣告和電子商務等,各個聚集到人氣的互聯網企業(yè)獲得收益均有方法可依。
所以,目前國內的互聯網行業(yè)并沒有出現全行業(yè)泡沫蔓延的趨勢或者是可能性,一方面是形成了以電商、社交和搜索以及安全、視頻等各個行業(yè)的主流的消費和盈利模式,各個主要的互聯網平臺基本上都具備了較強的盈利能力;另外,國內的互聯網領域消費和投資市場也越來越成熟,用戶使用規(guī)模越來越大,對互聯網產品的渴求度也越來越高。
沒有全行業(yè)的高估值與泡沫,但是在結構上,一些細分的行業(yè)還是存在比較嚴重的投資過剩和泡沫,如前幾年開始火起來的團購網站,彼時全國有上千家,但是最后活下來的就那么幾家大的平臺,絕大多數的平臺在剛開始是高估值的,但是持續(xù)的燒錢和不計成本的投入最終拖垮了投資者和用戶,泡沫破滅也就成為必然了。
作者:佚名 來源:廣告買賣網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