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廣告主來說,在線廣告越來越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對于普通網絡用戶來說,屏幕上的在線廣告卻是一些煩人的事情。于是他們會嘗試用工具進行攔截。
2014年,全球的在線廣告市場已達到1200億美元。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廣告攔截工具也在快速發(fā)展。這種讓用戶可以屏蔽自己瀏覽器上廣告的插件,自2013年之后的3年里,在全球的用戶數(shù)量已經從4000萬增長到了2個億。
但是想要不看廣告并不容易。通常只有技術愛好者才有辦法阻止廣告窗口的出現(xiàn)。更多的人依然要為網站的內容而接受這些多余的信息。因此,廣告攔截行為并沒有得到廣告主們的重視。
但如今,人們對廣告的接受力已大不如前。尤其是年輕人群,對在線廣告更加的不耐煩。于此同時,各大瀏覽器上,例如Chrome和Firefox等,都開始出現(xiàn)可以快捷安裝的廣告攔截插件。
廣告攔截已成為一門生意
說到廣告攔截,就不得不提德國公司Eyeo,它旗下的廣告攔截工具AdblockPlus自推出以來,已超過了4億的下載量。
依靠廣告為生的網站,顯然不會讓這種事放任自流。為此,德國的時代周報和商報將之告上了法院。但是最終結果卻是Eyeo并沒有被判侵權。此后Eyeo又陸續(xù)在德國贏了三場官司。
Eyeo所做的并不僅僅是讓這些網站賺不到錢。實際上它還要借此盈利。這家公司,曾推出“白名單計劃”,讓部分網站上的一些廣告能正常顯示。當然,這是收費的!督鹑跁r報》甚至有爆料,為了正常顯示頁面廣告,連Google、亞馬遜和微軟都與之妥協(xié),并成為它的客戶。而這家公司卻狡辯道,至少這能讓一些公司賺錢,而且維護“白名單”也需要成本。
可這樣下去,這些網站的生意就不好做了。像ProSiebenSat.1這樣的媒體公司,只得默默承擔它2014年因此損失的92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6430萬元)收入。這個數(shù)字差不多是其網絡收入的五分之一。
對抗廣告攔截是網站們頭疼的事兒
除了訴訟途徑,網站主也想到了其他的方式。比如《衛(wèi)報》就會提示用戶“我們注意到您已經打開了廣告過濾器,難道你想用別的方式支持《衛(wèi)報》?”至于國內的一些網站等,例如優(yōu)酷土豆,也做了同樣的事,來教育用戶接受它們的廣告。
然而,這些網站的應對方式卻是在網頁里加入更多的追蹤代碼,來獲取用戶更多的信息,試圖用大量的網站數(shù)據(jù)來提高廣告的精準度。但是被塞入大量對用戶無用的代碼后,網頁的加載速度也變得更慢了。
可對用戶而言,在不同網站上都顯示著同類和自己相關的廣告,并不會讓人更欣喜。反而,還讓一些用戶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隱私正在遭受侵犯。
但問題其實并不在于廣告模式本身,而是廣告的體驗。一些廣告主已開始采用原生廣告的形式,在網站原本的內容里,加入風格與之類似的廣告內容,讓用戶沒有違和感。當然,這樣做無疑又加大了廣告制作的成本。
移動時代,廣告依然逃不過攔截工具
盡管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到來,用戶越來越多用手機上網。手機屏幕的面積本來就不大,能提供給廣告的面積就更少了。然而AdblockPlus這種插件依然去和網站主作對,幫用戶干掉了手機上的廣告。
這種做法,后來也導致Google將它從自家應用商店下架。畢竟Google是靠廣告來賺錢的公司。不過你依然可以在它的官網下載這個應用。甚至上月,它還推出了專門屏蔽廣告的瀏覽器,并計劃在蘋果的AppStore上發(fā)布。而在這之前已經有別的開發(fā)者做出了同類的產品。
在線廣告市場越是火爆,廣告攔截也就越能成為一門大生意。如果就這樣被廣告攔截工具攔下,在沒有找到其他合適的收入來源前,一些網站的生存都將受到威脅,更不要說提供免費的內容了。
但是換個角度看,這種攔截它改變的不止是我們日常網頁瀏覽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它已經在原有的廣告產業(yè)鏈末端又加入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像Eyeo這樣的AdblockPlus白名單機制,其實就是在線廣告業(yè)的一部分,并影響了在線廣告業(yè)原有的運作模式。畢竟它也是靠廣告來賺錢。
由此可見,今后的網絡廣告行業(yè),將在“攔截”與“反攔截”的風暴之中,繼續(xù)前進和成長。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