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從簡單植入電影逐漸變高端定制
來源(廣告買賣網(wǎng)) 作者() 閱讀() 時間(2015/10/23 10:53:31)
除此之外,利用微電影為廣告商私人定制,為其品牌專門設計一個故事也曾非常風靡,但宣傳效果褒貶不一。
2.0時代:品牌文化變成影片內(nèi)容
此外,將品牌文化融入到電影當中,也是廣告植入的一大手段!锻跖铺毓ぁ分,科林大叔所戴的眼鏡、穿的皮鞋、拿的雨傘、用的鋼筆甚至喝的啤酒,全是廣告植入,在影片熱映之后,這些品牌引發(fā)不少觀眾在網(wǎng)上熱搜。
2006年,《穿普拉達的女王》在美國上映。影片表面上講的是時尚達人的成長史,背后有關時尚雜志與奢侈品牌的企業(yè)文化處處可見。很長一段時間,《穿普拉達的女王》成為時尚行業(yè)的入行教科書,可見其營銷之成功。此外,影片對目標人群也作出精準判斷,女主角的穿著成為眾多時尚白領的風向標,為品牌贏得絕佳的宣傳效果。相比之下,《小時代》也吸引了不少品牌植入,但這些品牌與人物不夠貼切,反而被詬病“炫富”。
3.0時代:不著痕跡的完美植入
不過,相比硬廣投入,能將產(chǎn)品內(nèi)容不著痕跡地融入到劇情當中,讓廣告看起來不像廣告,卻能讓觀眾看完記住,才是電影廣告植入更高層次的手段。
在彼特與朱莉主演的動作片《史密斯夫婦》中,彼特用火箭筒炸毀了朱莉的棚子,電腦卻完好無損,這一劇情讓觀眾記住了這一“抗震神器”。
在《非誠勿擾2》中,葛優(yōu)與舒淇所走的那條吊橋,所住的度假村雖沒直接表現(xiàn)具體名字,但美景與故事劇情的完美結合,讓觀眾在觀影結束后紛紛打探其具體位置,讓三亞旅游業(yè)一夜走紅。
廣告植入常受到詬病
盡管廣告植入方式已經(jīng)非常豐富,但效果依然遭到不少觀眾詬病。有不少觀眾對于生硬插入的廣告感到不滿,甚至吐槽某些植入過多的影片是“在電影院里播放的廣告片”。也有人認為,廣告植入過多會讓觀眾容易跳戲:“一半的精力都在關注這個是什么牌子,那個是誰贊助的,哪還有時間關注電影?”
不過,也有觀眾表示,廣告與電影結合已是大勢所趨,但制片方應更關注植入的方式不要過于生硬。
廣告植入考驗智慧
國產(chǎn)電影的未來市場被看好,吸引著眾多企業(yè)加碼進入電影市場,希望借勢為自身品牌宣傳營銷。如何在電影里精準投放廣告且不引起觀眾反感,最終達到雙贏的效果,其實是一門很深的學問。
以往很多大片的廣告植入總會引發(fā)觀眾吐槽——過于生硬或是與現(xiàn)實脫節(jié),割裂劇情的延續(xù)性,不僅影響品牌形象,還降低廣告效果。有人或許會說,商家贏得話題與曝光機會,片方拿到資源和金錢,誰又在乎植入的效果怎樣呢?不然,植入的廣告與電影其實可以相得益彰,廣告做得再好,如果電影是爛片,廣告效果多少會被觀眾打折扣。如果電影是部好片,卻被廣告“喧賓奪主”,對創(chuàng)作者也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