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yè)社會中,商人們開始操作Self-care的概念:“對自己好一點兒吧”、“一分價錢一分貨”,無盡的說辭、變著法兒來關心你,給人造成一種錯覺:對自己好點兒,你得買這個啊!
“你值得擁有”
無數(shù)漂亮面孔都曾經(jīng)目光灼灼地看著你,然后念出這句經(jīng)典臺詞。別告訴我你想起的是哪張臉,歐萊雅的這句標語已經(jīng)用了四十多年,而且是全球通用。
法語原版:Parcequevouslevalezbien
英文版本:BecauseYou'reWorthIt
中文翻譯一定得是“你值得擁有”,不能是“值得你擁有”噢。
你想,這兩句的反話該怎么說?前者重點在“你”,后者矛頭指向的則是擁有的那件“產(chǎn)品”。
“不是所有牛奶,都叫特侖蘇”
一句絕對正確的廢話。同樣的句式也適用于“二狗子”,比如“不是所有中國人,都叫二狗子”。指哪兒打哪兒,吃嘛嘛香。
當然,通用歸通用,要起范兒,像“伊利QQ星”這樣是不成的,字詞的組合要少見,要多怪。“特侖蘇”、“莫斯利安”,讀快了像英語單詞。
舌頭不卷,不行。
“一頭牛僅供六客”
吃飯越來越像解剖課。還沒上菜,先把待會兒你要放進嘴里嚼的這塊肉、那段筋圈畫出來,圖文并茂加重點。就連時下的火鍋店也沾染了這壞習氣。
最早提出這句口號的牛排館,還有句話叫“只款待心中最重要的人”。當然人家也不是白說說,行動上又是唱生日歌,又是撒花瓣、送蛋糕鼓勵你專程來過紀念日。
至于味道么,全熟牛排哎。換一家貴餐廳點這個,可能會被暴脾氣的主廚趕出去。
誤會誤會就好,是不是“舶來品”不重要
ChrisdienDeny,全國500家店。廣州品牌。沒有中文品牌名。商標和字體酷似ChristianDior。
BIEM.L.FDLKK,全國450家店。廣州品牌。名字不會念,更膩害。
給取了個中文名“比音勒芬”,至于原名是哪國語言,有店員說是德國名字,另一家的店員又說是法國設計師的名字。雖然在Google上搜索不到他們的國外官網(wǎng),但這個品牌還是中國國家高爾夫球隊的贊助商。
Hotwind,全國近500多家店。上海牌子。hotwind還有三個小姐妹:Ned.Nedy、LondoRode、Offcos。都不用中文字就對了,但每個名字還分別有外文的出典,比如賣
以及,以上這些品牌的廣告絕不能使用中國模特。 用洋模特,用到極致就是“水中貴族”這樣匪夷所思的效果,網(wǎng)絡上對于這支廣告的解讀比“《刺客聶隱娘》在講啥”吵得還兇。最有市場的說法是“笛卡爾與克里斯汀女王忘年戀”,雖然時間、人物都對不上號。 “尊貴”的場景們,亂入的產(chǎn)品們 費列羅在中國一直賣得不錯。金色的宴會廳、佩戴綬帶的外國大使、甜點師高高的帽子和白手套,還有托盤上所有人視線焦點的巧克力……費列羅的廣告十幾年如一日的“穩(wěn)定”。 對巧克力這種既是舶來品,又非剛性需求的消費品來說,品牌定位的穩(wěn)定非常重要,場景選擇也較契合。但同樣是在宴會廳上,突然變出一罐減肥藥,有種“咦,怎么是它”的感覺,不驚艷,怪怪的。還不如老虎在平原上追著美女要急支糖漿呢。 土豪金,和顏色背后的花樣經(jīng) 商業(yè)社會,顏色也被明碼標價。套用一段《小王子》的對話: 問:“這兩個有什么分別?” 小孩答:“一個是金的,一個是粉的! 大人答:“它比它貴200塊! 而這多出的200塊很可能就成了促成消費的動機。 全球限量、私人訂制……這些都過時了 買花,你可以給一個姑娘一直一直買花,但是對不起,現(xiàn)在一張身份證只能給同一位姑娘買花。請出示你的身份證。 一生只能買給一個人,類似的營銷噱頭在鉆戒電商品牌中也能看到。我說,我們體會到你的忠貞不渝了,但是了解一點人性好嗎?送個花而已,這么嚇人何必呢。 “誰誰誰都在用的”,關他什么事,關你什么事 “柳傳志、雷軍、潘石屹、黃曉明、Angelababy、佟大為等等都在看的——” “習大大吃過的包子店! 那么在看過上面的介紹之后是不是可以看到,作為一個廣告商來說,要為消費者打造怎樣的消費氛圍了嗎?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