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網媒發(fā)力做視頻,突破內容制作邊界
來源(廣告買賣網) 作者() 閱讀() 時間(2015/7/10 11:26:00)
不知何時,電視媒體的霸主地位被高滲透率的互聯網慢慢撬開,直到現在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地位已經平分秋色,用戶對媒介的使用偏好、對內容的需求變化更是讓電視媒體在內容的生產、包裝、分銷、營銷等方面費盡心機,但因媒體屬性的本質不同,網絡媒體在以上方面都有著更多的可能性,這也直接導致了電視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地位轉換,以及雙方合作機會的增加。
我印象中,早在2014年1月份就出現了電視媒體與網絡媒體的合作:貴州衛(wèi)視在騰訊新聞APP上的廣告投放。但這種合作模式僅僅是以跨平臺的內容營銷為主,在內容生產方面的合作非常少。
之后就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了、跑男等綜藝節(jié)目,雖說還是電視媒體生產的內容,但在播放量上網絡媒體一度與電視媒體齊平甚至領先,同時,網絡媒體為了提升自身平臺價值也在“獨播權”上加大力度,甚至不斷制作出高水準的內容。顛覆,正在發(fā)生。
生產內容專業(yè)性被重新定義
大家可能忘了,在視頻行業(yè)興起之時,快播、6房間等都是曾經PC端的霸主。而互聯網的興起讓如今的媒體行業(yè)已經成為了關注度極高的兵家必爭之地,和其他互聯網細分市場一樣幾乎都被BAT涉足,競爭模式上除了龐大的資金支撐外,企業(yè)內部機制、人才匹配、以及對市場的敏銳度都成為了立足行業(yè)之本,加上互聯網企業(yè)天生具備的“狼性”特征,網絡媒體迅速成為優(yōu)質視頻內容生產的主力軍之一。
最近很火的一檔自制劇《我們15個》就顛覆了“真人秀”的含義。我印象中,“直播”兩字最多運用的地方就是體育賽事,而《我們15個》卻是連續(xù)8760小時的不間斷直播,再加上節(jié)目內容的獨特性及對人性的考究,用戶和廣告主在其中看見了內容和營銷層面的無限延展。
有人說這檔節(jié)目的本質其實是“山寨”(原版是荷蘭制作的),但我認為這在中國卻是大膽的嘗試創(chuàng)新,騰訊為了規(guī)避創(chuàng)新帶來的高風險,此舉也算是合情合理,至少從欄目的口碑上看是非常成功的,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此次內容覆蓋的渠道上除了網絡外,還有像東方衛(wèi)視這樣的電視媒體,網絡自產并反哺電視媒體的模式已經開始形成。同樣成功的還有單季投資超6000萬的網絡劇《盜墓筆記》,這種完全由網絡公司制作的熱劇由愛奇藝網絡獨播,只不過由于題材敏感度問題,目前還沒有電視臺參與播放。
可以看出,無論是娛樂綜藝、真人秀、影視劇,網絡媒體都在以驚人的速度生長。盡管如此,傳統(tǒng)媒體依然有著網媒短時間內無法超越的優(yōu)勢,這一點可以從網媒的內容維度看出來,哪些是可以自產的?而哪些是只能去購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