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播也得O2O,將那些花在購買KOL資源的預算投在內容制作上,我想你注意這些,你會比現(xiàn)在更好些。
上周五航班管家的4小時逃離北上廣至少在廣告/公關/傳播/營銷的小圈子里是小小地刷屏了一把,大概也印證了我個人的一點構想,胡思亂想發(fā)散了一下,趁熱寫下來,胡說八道,不可當真。
1、 我們現(xiàn)在絕大多數的KOL的用法,都用錯了。
在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里,內容與媒介基本上是完全分開的,你拍一條TVC,在北京臺播,在浙江臺也一樣的播,內容與發(fā)布媒介之間并無直接關聯(lián)。雖然偶爾也有所謂媒介創(chuàng)意,那更多是為了打獎為之,并非常態(tài)。而這樣的習慣,在今天social傳播時代,一樣在延續(xù)。
之前說過,雖然客戶大人們口口聲聲說內容為王,但是鑒于內容的不可控性,他們并不愿意把大預算投在內容制作上,而寧可花在KOL的資源購買上。這樣一來,social的傳播就一樣變成了傳統(tǒng)廣告的投放模式,廣告商制造同一的內容,只是投播平臺從北青報中央臺變成了天才小熊貓英國沒品笑話百科。雖說在平臺選擇上會盡量貼近產品和品牌調性,在轉發(fā)的推薦語上根據KOL的不同也各有差異,但是本質上看,與傳統(tǒng)投放模式沒有任何區(qū)別,KOL在這里完全成了一個媒介渠道,評判的指標是粉絲量互動率,跟過去的看收視率沒多大區(qū)別。
另一種模式就是顧爺開創(chuàng)的植入式廣告,現(xiàn)在被廣泛運用于微信訂閱大號,基本模式是先東拉西扯一些別的,再嘭地嵌入你產品或品牌的廣告,做得好點,相關性強點,做得差點,就生硬些,現(xiàn)在包括燕公子六神磊磊甚至我自己都廣泛運用,甚至一些企業(yè)的公號也學著在這么寫。這種PR模式或者軟文模式做到了內容與媒介的相對統(tǒng)一,但是昂貴且不可復制,不刷單的情況下,能做到1-2元錢一個閱讀量就算優(yōu)秀了。
航班管家與新世相采取的是另一種思路,他不完全依賴內容,而是活動驅動,當然如果你非要說活動也是內容的一部分那當我沒說。人們在收到這條信息時候的反應并不是“臥槽又特么是條廣告”,然后喪失了轉發(fā)的動力,而是“臥槽還有這樣的好事”,身不能至心向往之,轉發(fā)朋友圈當福利了。
2、福利,福利才是第一生產力。
根據我們自己的運營經驗,微博上同樣產出的內容,帶福利的和不帶福利的,轉發(fā)量大概有1-200倍左右的差距,微信的差距沒那么大,但同樣達到了一個駭人的量級。也就是說,你挖空心思寫的精妙絕倫情懷滿滿催人淚下的文案,可能還不如一個轉發(fā)送水杯來得有效。
福利可以少,但是要重,要狠。撓十次不如打一次,除非你是高頻消費的產品,比如神州專車,或者是你已經定了反正都要買的產品,比如淘寶的店鋪優(yōu)惠券,否則,就用一個他無法拒絕的價碼去狠狠打擊他。我見過一個地方性的做燒烤的餐廳,轉發(fā)截圖抽獎3位來用餐就終身免費贈飲啤酒,公眾號零粉絲基礎,一周內也達到了十萬加的閱讀量。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