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今天的信息化社會中,無論是上廁所、還是做飛機、坐電梯等,無論何時何地,我們每天要面對無數(shù)廣告的轟炸,隨之而來的是廣告的作用也在明顯降低。
因此很多公司已經(jīng)在逐步減少廣告的投放量,甚至有些公司,干脆不投放廣告,將投放廣告的費用來貼補用戶。畢竟,很多時候,大家已經(jīng)達成共識,在投放的廣告中,可能有80%的廣告是被浪費的。
但同時,我們又經(jīng)常聽到一些諸如小米、韓都衣舍等這樣的公司到處宣稱:我們公司打造的是爆品,產(chǎn)品為王,所以我們不投放廣告,奇怪的是,我們現(xiàn)在卻也開始看到了這些公司無論是在線上還是線下都開始大面積的投放廣告。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今天廣告的作用已經(jīng)在明顯降低的時候,為什么有很多公司依然就像吃藥了一般,停不下來呢?依然選擇大面積多渠道的投放廣告呢?
的確,我們走在大街上,我們依然能隨處看到小米、可口可樂等各種品牌公司的不間斷的廣告,而顯然,他們這樣做顯然是有好處的。
那么這樣做的好處都有哪些呢?
提醒用戶,增加熟悉感,讓用戶看得見,想得起;
教育可能剛剛進入市場的新用戶,隨著時間推進,用戶也在成長;
通過廣告不斷深化品牌定位;
保護品牌,建立護城河,讓競爭對手無法輕易進行攻擊。
一、提醒用戶
用戶是善于忘記的,尤其是今天品牌如此之多,用戶更加容易忘記一個品牌。因此,無數(shù)大品牌,今天都在不斷提醒用戶消費,不斷的增加用戶看到的頻次,哪怕這樣的廣告無法直接帶來銷量,但這種提醒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消費頻次較高的一些行業(yè)品牌,更是樂此不疲。
可口可樂一直都保持一定的廣告投放比例,就是用于提醒用戶,刺激用戶消費,讓用戶“看得見、想得起、買得到”。
同樣,我們熟悉的品牌杜蕾斯更是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傳播,創(chuàng)意十足,也容易引發(fā)人的聯(lián)想,這樣的品牌,已經(jīng)深入人心。
有心理學實驗證明,當一件事物出現(xiàn)的頻次達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就會對這個事物產(chǎn)生熟悉感并帶來一定程度上的喜好,畢竟人們更喜歡熟悉的事物而非陌生的事物,就好比你喜歡與熟人吃飯而不喜歡跟陌生人吃飯一樣。
在營銷中,用戶也更傾向于喜歡熟悉的概念和名字,而新概念和新名字在傳播過程中往往也阻力更大。
二、教育新用戶
教育市場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詞,即使沒有做到市場營銷的人也能說出這句話,而其實很多品牌公司投放廣告的目的還有,教育新用戶,教育年輕用戶,畢竟隨著時間的推進,用戶也在成長。
比如:很多運動品牌就在不斷推出新廣告,教育新用戶,獲得新用戶的認知,這就是所謂的“從小培養(yǎng)”。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