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很難改變,這是一把雙刃劍,如果你有一批新用戶體驗糟糕,那么想扭轉印象的成本非常之高。所以退一萬步講,哪怕后續(xù)的跟進服務不到位,但首次消費時的服務一定要做好。
03
為什么一支廣告只適合傳遞一個信息
奧卡姆剃刀定律(Ockham'sRazor)
奧卡姆剃刀定律是由14世紀邏輯學家、圣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威廉提出。這個原理稱為“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即“簡單有效原理”。也就是說,沒有必要在不必要的位置投入大量精力。
運用到廣告領域,可以解讀為:好廣告往往只講一件事。比如一部手機可能有上百個功能,但廣告上翻來覆去只講自拍功能好。因為在媒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集中精力講最重要的部分,而不要贅述其他。
無需擔心自己的產品還有很多好處沒表述出來,因為即使都說了,也不會有人記得。
比如大眾汽車的廣告,一條往往只講一個功能,自動駐車,自動倒車,感應尾箱,主動雷達之類。但那些又講發(fā)動機又講舒適性空間大天窗好坐墊熱等一大堆共能的,你基本上只能挑一個記住,甚至什么都沒記住。
04
為什么廣告片里總愛制造麻煩
耶克斯一多得森法則(Yerkes-Dodson Law)
該定律描述了焦慮程度和解決問題的效率之間的關系,即二者之間的關系呈“倒U型曲線”:焦慮程度過高和焦慮程度過低時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慮時的效率最高。所以,適度的焦慮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也就是說,太多的麻煩出現時,人會崩潰,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注意力也隨之下降,但是如果風平浪靜的話,人解決問題的效率也會下降,典型的棗核模型。
所以,通篇都開開心心沒有情緒波動的廣告,或者展現各種麻煩都必須解決的廣告,人一般是記不住的,要制造適量的焦慮。
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怎么辦”,“婚禮將近,可是牙齒還是有點黃”,“警惕隨時隨地會發(fā)飆的老板”之類。這些都是小焦慮,但都有如鯁在喉的效果,一旦被解決,會有一種通體舒暢感。
05
為什么要做有消費者證言的廣告
虛假同感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
1977年,斯坦福大學的社會心理學教授LeeRoss研究發(fā)現,人們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斷及行為的普遍性。當遇到與此相沖突的信息時,這種偏差使人堅持自己的社會知覺。
人們在認知他人時總是把自己的特性賦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與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認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際也認為別人好交際。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