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口紅經(jīng)濟”究竟是從什么時候崛起的,大家眾說紛紜。有人說是08年金融危機帶來的市場根基,有人認為起源于上世紀的大蕭條。這種解讀多數(shù)都是基于Leonard Lauder的“口紅效應”。
但在今年的疫情期間,“口紅效應”似乎有些失靈。天貓2020年春節(jié)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三期間,美妝品類銷售額整體下降30%。
或許,這種源自上世紀初的經(jīng)濟學原理,本身已經(jīng)不再適用于今日的女性心理。如今女性購買口紅的行為,已經(jīng)漸漸抽離出“口紅效應”本身。畢竟,在經(jīng)濟低迷的時候,面膜、奶茶、游戲打賞都能充當這種安慰劑。
而口紅之于女性,似乎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廉價的非必要之物”,反而更像是男性手中的香煙和酒杯,多了一些成癮性和性別符號的意義。
這種“宣示主權”的心理,很早之前就已被一些商家捕捉到。許多日常消費品會單獨建立與女性溝通的渠道。在這一類廣告中,男權仿佛淪陷了。老公或者男友與女性的地位并不對等,他們甚至化為“男色”取悅女性。而女性則在更多片段中充當著“無所不能”的角色。
(2018年,肯德基老爺爺在母親節(jié)廣告片中表現(xiàn)亢奮)
早在1990年,婦女雜志《世界主義者 》(Cosmopolitan)便對這種現(xiàn)象有過警惕:
“女權主義者為反對把女人作為妻子、母親、廚師、供給者的形象而展開了長期的運動……我們曾經(jīng)渴望女性形象是夾著公文包、主持會議……而現(xiàn)在的廣告卻似乎充斥著精力充沛、所向披靡的女人,她們總是能在自己的游戲中打垮男人。”
從民國的香煙到如今的男色消費,女性追求的平權已經(jīng)變成了顛覆。這到底是是進步還是止步?是真實還是幻境?只有走出這買下的“半邊天”,回歸職場、家庭、生活中,真實的焦慮感才能告訴她們答案是什么。
04
平凡的大多數(shù):被定位的“中產(chǎn)”
“擠地鐵,就不用穿正裝了吧?畢竟,你還沒有買POLO勁取……”
“有人悶在地下室等地鐵,有人開著POLO勁取,走自己想走的路……”
2006年,上海大眾POLO新車廣告出現(xiàn)在地鐵站臺。很快便被廣大網(wǎng)友噴了個狗血淋頭。在廣告里,一些普通汽車都有的功能,被POLO放大,仿佛買一輛10萬元左右的車,就能徹底脫離基層群眾。對廣大的“地鐵族”而言,這無疑是一種冒犯。
沒有把握好分寸感的POLO,很快將這則廣告下架,平息了紛爭。但問題其實并沒有結束,網(wǎng)友們似乎沒有意識到,在許多廣告中,歧視早已悄然存在。
定位于普通家庭的品牌,長期以來都企圖模糊“中產(chǎn)階級”這個概念,將一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狀態(tài)刻意拎出來,讓消費者自己去向下對比。
上篇:
下篇: